區域
台灣地區
東南亞
大洋洲

鯨魚留給大海最後的溫柔 「鯨落」屍體餵食海底生物100年

類別:新聞

鍵盤大檸檬ETtoday 文/法式軟糖

一棵大樹倒下後,會被蜂擁而至的微生物分解,成為大地珍貴的養分。而一隻鯨魚悄然死亡,也會創造出一個複雜的、獨一無二的生態系統。當鯨魚在海洋中死去時,牠的屍體會下沉很長一段距離,至少1000公尺,而這個緩慢的過程,有一個飽含詩意的名字—鯨落(Whale Fall)。
 

(鯨落示意圖/pinterest

光線照射不到的深海世界,寒冷、黑暗又貧瘠,然而「鯨落」,卻能為海底生物帶來希望,當鯨魚屍體出現時,它所含有的營分,將會完全改變海底的生態系統。

人類首次研究自然發生的鯨落是在1987年,一組生物學家在搭乘潛艇考察時,意外發現鯨魚骨架上的細菌,竟然與深海的綠洲「海底熱泉」中發現的細菌相似,成為海底生物珍貴的棲生之所。因此,這些生物學家,開始尋找更多鯨落以進行研究。

鯨落第一階段:鯨魚屍體沉至海底

鯨魚剛剛死亡,屍體慢慢下沉到海底時,會先出現第一批食腐動物,包括睡鯊、盲鰻,以及被稱為端足目動物的極小蝦狀甲殼動物。牠們拆解屍體,並將鯨屍中90%柔軟組織分解至只剩鯨骨。這些生物每天總共可以吃掉40到60公斤的鯨屍,速度看似驚人,但要解決鯨屍,牠們仍需花上幾年的時間。一旦牠們吃完了絕大部分的鯨屍,第二階段便開始了。

鯨落示意圖/pinterest@Donal James Boyd

鯨落第二階段:無脊椎動物進入

一群無脊椎動物以殘餘的鯨屍作為棲居環境,包括甲殼類、軟體類動物,以及多毛綱動物(一種在海底最冷地方也能生存的蟲子),這些動物以第一階段剩餘的食物為生。第二階段出現的動物當中,有一部份從未在其他地方被發現過,例如1989年發現的鲸落中,生物學家觀測到一種蝸牛,是水生蝸牛中全新的一科,被命名為-Osteopeltidae。當第二階段進行大約兩年後,大量細菌開始佔領鯨骨,便正式進入第三階段。

(鯨落示意圖/pinterest

第三階段:細菌以脂類為食

第三階段出現的細菌,以鯨骨中的脂類(脂和油)為食,將脂類轉變為對這個生態系統十分關鍵的「硫化氫」。硫化氫為親硫生物創造了生存環境,每隻鯨屍中平均有185種不同的親硫生物。第三階段可以持續50到100年之久,這個階段的狀態與很多海底現象相似,比如前面提到的海底熱泉和冷泉。

所謂海底熱泉是一些海底的裂口,會噴出附含礦物質的滾燙混和物;而冷泉則是海底充滿海水和氣體的池子,富含硫化物和甲烷。這些地方,為海底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潛在的食物,不同於其他海底地區的貧瘠,這裡是海底最富足的所在。

(鯨落示意圖/pinterest

有人說,「鯨落」是鯨魚留給大海最後的溫柔,牠的死亡,成就其他生物得以存活;牠的屍體,成了海底的綠洲。在那個無氧、無陽光,並被有毒化學物質環繞的環境,「鯨落」成了牠們最後的棲生之所,悲壯而淒美。

然而,我們是否應該省思,當捕食鯨豚的行為越來越多,大型鯨類數量越來越少,沒有鯨魚屍體的深海,將如何影響海洋生態?對深海的生命又意味著什麼?「鯨落」告訴我們,保育與永續的不只是為了這些鯨豚,更是為了人類自己。


查看原文